中海油與地煉合作,饑不擇食還是情投意合?
來源: 未知 作者: 劉萍 瀏覽: 2371 發布于2016年10月31日
在今年上半年中,中石油與中石化均實現了盈利,然而中海油卻凈虧損77.4億元,油氣銷售收入僅為550.8億元,其境地在三桶油中尤為尷尬。油價高漲之際,上游獲利較大;但當油價便宜的時候,中下游產業則利潤相對較高。看看對面的中石化,今年上半年成品油和加工產品的對外銷售收入為人民幣5386億元,占到了經營收入的61.7%,能不讓業務集中在石油產業上游的中海油“眼紅”么?
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中海油又將采取什么措施恢復盈利呢?
前段時間,中海油的官網發布了一篇名為《國有油企如何跑贏地煉市場?》的文章。文章聲稱,中海油要拓展同地方煉廠的合作,并將地煉采購進口原油作為業務增長點。目前,山東地區已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的13家煉廠中,有9家煉廠與中海石油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簽訂了業務合作協議。
中海油這樣做,也算是認清了自身的實際情況。上游具有優勢而在中下游存在明顯短板,加劇了中海油盈利情況受油價起伏而波動的風險程度,這一點通過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情況我們便能感受到。所以與地煉企業合作對于中海油自身的發展戰略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利用上游資源優勢整合下游產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可以分擔市場風險。這既是石油企業百年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中海油近期的戰略目標。
其實早在2008年,中海油根據與山東省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一方面已展開合作項目做前期準備工作,另一方面也在與一些山東地煉企業聯系,希望以參股重組等方式整合山東地煉。
但是當原油使用權、進口權放開之后,長期生存在夾縫中的地煉企業實現逆襲,各大貿易公司順勢高薪挖人,對國企穩定貿易高端人才優勢帶來嚴重沖擊。為登上國際原油貿易的大舞臺,地方煉廠躍躍欲試,籌建自己的進出口貿易隊伍。今年年初,多家有進口原油配額的山東地煉企業成立“原油采購聯盟”,實現集中采購、一致研判、統一價格、集中結算、集中貸款和按各自配額分量使用的“抱團”采購模式,形成能與大型公司抗衡的合力,這徹底顛覆了傳統五大石油貿易商的市場布局。
此時在“兩桶油”未涉及時,中海油聲稱要拓展同地方煉廠的合作,并將地煉采購進口原油作為業務增長點。截至目前,山東地區已獲得原油進口資質的13家煉廠中,有9家煉廠與進出口公司簽訂了業務合作協議,使山東地煉采購進口原油成為中海油新的業務增長點。雖然為地煉做原油代理市場空間很小,但還使能夠繼續穩固中海油與地煉企業的關系,從中海油布局中下游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深化與地煉企業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直以來,中海油的煉油工廠絕大多數集中在南方地區,而目前隨著勝利油田日趨枯竭,渤海油田已經取而代之成為我國第二大油田。試想一下,如果中海油能夠成功布局中下游產業,中海油在山東即可擁有千萬噸以上的原油加工能力,足以同經營多年的中石化相抗衡。另外中海油的重質油雖不如原油品質高、成本低,但要比山東地煉進口的燃料油更為經濟,而且供給穩定。中海油把渤海油田的油就地煉化,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成本。
雖然為地煉做原油代理市場空間很小,但這背后影射的是中海油產業鏈分布不均的窘狀,完善中下游業務,對中海油的發展來說十分必要。
巧合的是,中石化董事長王玉普在今年7月調研地煉最為集中的山東時強調,一家獨大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中石化要應對好新形勢下的這場考驗。這是不是意味著,看著中海油首先進入了這個市場,中石化也要隨后跟進呢?“三桶油”對于地煉的態度會因此而發生變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