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危化品應急人員培訓方法與防護標準
來源: 海油發展安全環保公司 作者: 付希燕 瀏覽: 3182 發布于2015年08月26日
如何通過培訓來提高應急響應人員的實戰水平和現場指揮官的指揮水平?如何保護應急 響應人員在事故現場工作時的健康與安全?針對這些問題,美國材料與測試標準委員會化學防護服分會主席、美國消防協會危險化學品防 護服專家詹姆斯·蔡格勒為我們作了介紹。
作場所的應急管理目標應該是:應急響應人員的“零傷害”;應 急響應的“零需求”。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法 律法規、標準,并通過監管和執行 來確保實施到位。但是目前的應急 管理工作,存在一些現實問題,包括:法律法規及標準很難完善;員工操 作和工藝設計總會出現錯誤或失誤;設備有時也會失效。
但是,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目標:工作場所的應急響應事件的發生概率要逐步降低;應制定相應的標準,以管理和保護應急響應人員;持續改進應急響應標準、法律法規。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進應急響應人員“零傷害”目標的實現。
一旦發生緊急事件,危化品應急響應人員需要迅速進入事故現場, 他們將直接而對有害物質的威脅,如:泄漏的高毒、劇毒、腐蝕性或 未知類型的化學品等。應急響應人 需要穿戴全封閉、氣密性級防護服,以及相關的呼吸防護裝備。
成功的危險化學品應急響應,主要依靠3個重要因素:應急響應人員的能力、現場應急指揮官的能力和硬件裝備水平。
處于實習階段的危化品應急響應人員,其能力要求是:啟動應急響應程序,確保事發地點安全,辨識事件中危險品的種類。這部分人員并不采取措施控制或轉移泄漏的危化品。對這一階段的應急響應人員的培訓要求是:要對所有實習階段的人員每年進行至少2—4 h的課堂培訓,并進行測試。
具備操作能力的危化品應急響應人員,其能力要求是:以防御的方式保護附近的人員、財產和環境,不被泄漏的危化品影響,并使其保持安全的距離。這部分人員并不參與終止泄漏的行動。對這一階段的應急響應人員的培訓要求是:對其每年進行8h以上的培訓,并進行測試。
危化品作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要求則是:接近并終止危化品的泄漏。針對這一階段應急響應人員,除了每年要接受24—40 h的課堂培訓并測試外,每年還要進行8h以上的繼續教育課程學習。
危化品作業專家的能力要求是:經驗豐富,且專業技術能力很強,具備危化品方而精細的專業知識。他們往往需要支持危化品作業技術人員,并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領導方而擔任管理者或咨詢者。由于這一階段的應急響應人員已經具備相當的經驗和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要對其進行在職培訓,豐富其現場應急響應的經驗。而對事故時,我們需要這些危化品作業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因此,這些人成為領導團隊的一員。如果發生了危化品燃燒事故,這危化品作業專家會被派到現場。他們知道應該怎么做,并能夠預見5 min加后會發生什么情況,甚至1小時、1天之后將會發生什么情況。
無論危化品突發事件的規模大小,都應設置現場指揮人員。現場應急指揮官必須具備豐富的應急指揮經驗,以及較強的現場指揮能力,且接受過應急操作技能方而的培訓。必須在危化品應急處置中,擔任過隊長或其他領導職務,并且需要嚴格執行總指揮部的命令。在整個指揮系統中,他是一個“隊員”,對整個應急響應操作程序負責,對所有上級已經作出的決策負責。在事故現場,作為現場指揮官,他又是一個“隊長”,知道如何在現場發揮領導力,是整個應急指揮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危化品應急響應中,會應用到各類硬件設備,如:個人防護裝備、洗消設備、通信設備、流動應急指揮裝置、化學測量儀器、化學品采集設備、堵漏設備等。應急響應的各類硬件設備數量及種類,主要取決于應急響應人員對設備使用的技能水平,以及需要應急處置的危化品種類。應急響應人員知道如何正確地操作相關設備,并知道如何用其來解決問題。提高應急響應人員使用設備的技能水平,是很重要的,而設備本身的先進程度卻在其次了。
危化品作業的技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需要經常對應急響應人員進行培訓。因為有大量的危化品信息需要記憶;有大量的危化品作業技能需要掌握;每一起事故都有其特殊性,基于真實情景設計的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應急響應人員及其所在團隊,在每一次救援任務中所承擔的角色是不同的。
應急響應培訓的內容應側重在3個方而:知識點的記憶;技能的掌握;在隊員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所有的應急響應人員每年必須接受8h的培訓,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美國,應急響應人員每周都會接受一次培訓。應急響應人員坐下來一起研究應急設備,如何更好地進行操作,以及如何在事故中發揮這些設備的最大效用。
每一起緊急事件的應急響應,都是不完美的。因此,每一起事故的應急響應,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培訓”經歷。對每一起事故的應急救援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對應急響應人員的成長至關重要,尤其對于管理人員。這樣可以促使我們不斷地改進救援技能,不斷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此外,應急響應人員還必須參與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制訂,因為他們最清楚人員安全、工藝設備和工作場所的操作情況。
美國消防協會“應急服務防護服和裝備項目”涵蓋了19個現行標準和7個技術委員會。在這個項目中,有3個標準是關于化學防護服的,即:NFPA 1991《危險化學事故用氣密型防護服》、NFPA 1992《危險化學品噴濺防護服裝》、NFPA 1994《化學、生物、恐怖事件現場防護服》。它們由該項目下的“有害物質防護服和裝備技術委員會”負責。
《危險化學事故用氣密型防護服》《危險化學品噴濺防護服裝》和《化學、生物、恐怖事件現場防護服》,是美國消防協會非常成熟的標準。其中,《危險化學品噴濺防護服裝》和《化學、生物、恐怖事件現場防護服》已于2012年1月公布了最新版本,這兩個標準與以前的舊版標準相比,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危險化學事故用氣密型防護服》在“阻隔性能要求”方而的變化,仍在考慮之中。與以前的舊版標準相比,防護服的阻隔性能主要依據化學品滲透防護服材料的時間而定,尤其是滲透到接觸皮膚一側的材料表而的時間。《危險化學事故用氣密型防護服》修訂草案建議,用累積滲透來衡量防護服的性能,即:滲透量與持續時間之間的函數關系。《危險化學事故用氣密型防護服》的修訂被推遲到2016年進行,以便技術委員會有足夠的時間解決阻隔性能評價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危險化學事故用氣密型防護服》《危險化學品噴濺防護服裝》和《化學、生物、恐怖事件現場防護服》并不能解決CBRN(化學、生物、放射性物質、核武器)恐怖行動及危化品事故帶來的所有潛在危害問題,如:呼吸防護、滅火、低溫、氧含量提高、易燃與易爆、電離輻射、冷熱溫差、物體墜落、嚴重磨損或剪切危險等。
此外,美國消防協會的NFPA 1971《建筑物滅火防護標準》,已于2006年進行了修訂,被重新命名為N FPA 1971《建筑滅火與近距離滅火全套保護裝備標準》。在符合NFPA 1971標的防護裝備中,生產商第一次可以將化學、生物、輻射及核能的防護功能結合到產品設計中。新標準還就這項新規定加進了許多相關的檢測和設計要求,當檢測具有CBRN防護功能的裝置時,防護服、靴子、手套、頭盔和自給式呼吸器等,會組合成為全套的裝備來測試,以確保組件之間的接觸部分仍能提供足夠的防護。
N FPA 1951《城市搜救與救援作業全套防護服裝》,要求提供比普通防護服更輕的裝備。重量輕、緊密結實的材料,可以保護應急響應人員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進行工作,保證其在工作時不被暴露于危險的環境中,以減少傷害。
N FPA 1999《緊急醫療救護人員的防護服裝性能標準》是唯一針對保護血液和體液滲透的服裝,提出的最低性能標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