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7月,我國有7起造成3人以上死亡的危化品事故被國家安監總局列為典型事故。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危化品行業在規劃、信息公開以及應急培訓等方面,均有不足。
合理的規劃選址
目前,我國在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的土地利用規劃上還存在空白,沒有明確規劃部門的責任。雖然《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規定,安監部門需要對危化品企業生產的安全性進行監督許可,但危化品企業周邊的其他建筑則無需安監部門的批準。
而在英國,根據《重大事故危險控制法》,英國安全健康執行局在重大危險行業安全監管上發揮關鍵作用。在新建危險化學品項目前,他們需要向規劃部門出具審批意見,即使要在已經通過審批的危化品項目周圍區域進行其他建設項目,他們也必須進行相應的評估。
除去嚴格的審批限制,英國對于安全距離的控制也不是簡單的一刀切。
英國安全健康執行局會根據項目對危險源的不同敏感度把住宅、工廠、學校等項目分成四個敏感級別,同時,從風險評估的角度把危險場所的周圍區域從內向外依次分為“內區”、“中區”和“外區”等安全風險防護區,將兩者對應起來得出危險源項目能否開發選址的建議。
在四級不同土地利用項目中,有住宅或小學的項目被列為最高敏感度,不管是在重大危險源周邊的“內區”、“中區”、還是“外區”都不得存在。
不過,三個風險防護區域的距離范圍并非固定數值,由英國安全健康執行局結合危險化學品的種類、數量、建筑設計和選址等因素建立模型,根據對該重大危險源的后果定量計算或定量風險評價的結果所計算得出的“安全距離”。
不少歐盟國家的危化品企業并非全都遠離居民區,而是多通過量化風險評定得出安全距離,不同類別、周邊土地不同開發用途等都是影響安全距離的變量因素。
歐洲對于合理規劃的重視源于“塞維索指令”。1974年,意大利塞維索的伊克梅薩化工廠發生二惡英泄漏事件,導致多人中毒,事隔多年后,當地畸形兒仍大為增加。此次事件推動了1982年歐盟首個《某些工業活動的重大事故危害》指令的頒布,被稱為“塞維索指令I”。
而在1996年“塞維索指令II”中,則明確提出了“針對重大危險源的土地利用規劃要求”,要求各成員國通過采取技術措施對居民區、公共活動區和脆弱性敏感地區實施保護,并要確保重大危險源與居民區等敏感區域之間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具體安全距離等則由成員各國進一步細化規定。
信息公開下的監督
許多國家對重大危化品行業都有嚴格的信息公開規定,這不僅利于緩解公眾的恐慌心態,還是社會監督危化品企業的重要手段。
在PX年產580萬噸的韓國,大型PX項目上馬前,當地政府都會以街道為單位向市民詳細解釋項目的具體情況,并要求企業向政府和公眾證明項目的建設符合環保和安全標準。此外,化工企業還要在官方網站上公開主要的安全生產信息和數據,以便公眾隨時查詢。
根據歐盟2015年6月剛開始實施的塞維索指令III規定,歐盟公眾有權隨時要求獲知企業安全報告等信息,并規定企業或主管部門必須主動提供信息。
在技術上,歐盟居民可通過網絡直接查詢其附近的危險化學品工廠位置信息、化學品信息和其相對應的事故應急措施。
不僅如此,當地公眾還有權通過法律途徑對任何一家新的危化工廠的規劃選址提出質疑。
美國則要求企業必須向公眾公開內部存儲的危化品種類及屬性,政府還將企業的所有執法守法記錄在“執法與守法歷史在線數據庫”上持續公開更新,公眾可查詢企業的許可證審批、守法檢查、發現的違法行為和已經采取的執法行為等各項信息。該數據庫的公眾查詢一年就有865000條。
專業的應急培訓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2012年報道,我國有70%~80%的危化品倉儲業一線保管人員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職業技術培訓。
而在日本,所有從事危險化學品行業的工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每3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訓,并且甲乙丙三種不同危化品對從業人員有著不同從業要求,甲種危化品從業人員除具備資格證外,還須具備兩年以上危化品處理經驗。
不僅是企業員工培訓,國外不少政府和企業為減少事故傷亡,還會主動對危化品企業周圍居民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告知公眾萬一發生事故應如何應對。
比如在法國,各地方專門成立了致力于加強公眾的化學事故防范意識、表達公眾訴求的地方信息與監督委員會,發揮安全應急教育的職能。危化品事故發生時,當地公眾還可直接通過免費電話熱線獲取安全指令的所有內容。汝拉省塔沃鎮化工廠還會專門面向化工廠附近居民發放安全信息宣傳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