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安全標準化達標創建,應始終圍繞“風險管理”這一要素,重點突出風險“辨識、評價、告知、管控”四個節點的沉底管理。真正實現“縱向沉底、橫向閉環”的管理要求。
企業安全標準化達標創建,應始終圍繞“風險管理”這一要素,重點突出風險“辨識、評價、告知、管控”四個節點的沉底管理。真正實現“縱向沉底、橫向閉環”的管理要求。
一、制定風險管理制度明確職責任務沉底
企業在創建達標中,要根據風險管理制度,編制風險辨識評價目的、范圍、頻次、及工作程序的準則文件,從8種辨識評價方法中進行選用,預先編制辨識評價表,明確各層次辨識評價職責任務,可由下而上地開展各崗位(節點)危險源或事故隱患的風險辨識評價活動要沉底,任務職責要細化明確到位。
二、危險源或隱患風險辨識評價與告知管控沉底
1、危險源辨識評價與告知管控
危險源是可能導致事故的潛在的不安全因素。任何企業的生產裝置及工藝流程系統的各個節點,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危險源,一般分為:第一類危險源,就是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載體)或危險物質稱為第一類危險源。第二類危險源,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故障的各種因素,稱為第二類危險源。但應該注意,危險源不等于事故隱患,更不等于事故(危險源——事故隱患——事故)。
由安管部門通過“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檢查表分析(SCL)、預危險性分析(PHA)、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故障樹分析(FTA)、事件樹分析(ETA)、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等8種方法的選用,進行全面系統的危險有害辨識,并對各種危險有害源易引發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程度進行綜合排序,確定有無構成重大危險源。
企業安管部門要對本企業所識別評價出來的危險有害程度,進行危險源排序,并從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角度,通過工程技術(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管理(Administration)、培訓教育(Training and education)、個人防護(Personal protection)等四方面的對策防范措施,分別告知到企業各崗位,并加以控制,防止危險源變成事故隱患或引發事故。
2、事故隱患風險辨識評價與告知管控
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是指人的活動場所、設備及設施的不安全狀態,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導致人身傷害或者經濟損失的潛在危險。 事故隱患一般分為:物質隱患(異常危險)、行為隱患(違紀違規)、管理隱患(失職失控),由此可見,事故隱患包括三大塊內容。一是物的危險狀態,還包括周圍空間環境中的危險因素,如設備設施不良,工具材料缺陷,照明光線不足,溫度濕度不適等;二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主要是指作業者和指揮者違章違紀,冒險蠻干等;三是管理上的漏洞,如監督不力,領導失職,關鍵環節失控等等。
?;髽I在創建達標過程中,側重圍繞可能引發火災(建筑物、非揮發性燃油、非粉塵狀的可燃物質)、爆炸(火藥、可燃性氣體和空氣混合、可燃性粉塵、鍋爐壓力容器)、中毒和窒息(有毒物質引起的急性中毒與窒息)、泄漏(有毒、放射性物質泄漏)、腐蝕(強烈腐蝕性物質暴露)等五個類型的事故隱患,進行適時的風險辨識評價工作,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意見。
在各事故隱患風險辨識之后,應以規范的告知形式,將事故隱患原因、對策措施、整改要求,按規定時限告知到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崗位),認真落實整改“五到位”,使事故隱患得到有效整改,避免事故發生。
三、危險源和隱患風險辨識評價文件要沉底
1、風險管理活動:對組織管理活動記錄、風險培訓教育記錄、風險辨識評價記錄,隱患排查記錄及治理通知單、隱患排查治理臺賬(五落實)、重大事故隱患項目檔案(五落實),重大危險源自控、評價、報告、備案、記錄(設備設施器材等)、演練(應急器材臺賬)、檔案等管理活動要實行沉底管理。
2、風險管理文件:對風險管理制度和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風險評價準則、風險管理組織、風險培訓教育計劃、作業活動清單、設備設施清單,風險評價報告、風險控制措施、重大風險清單等要明細沉底。
四、風險信息變更更新及供應商管理也應沉底
企業應根據風險信息變更更新管理制度,認真履行變更申請、審批、實施、驗收程序過程的風險進行分析控制,企業應每年組織內部評審或檢查風險評價結果和控制效果都應沉底,重點對新法律法規、操作條件變化、工藝改變、技術改造、事故事件、機構調整等5個方面情形的發生,應及時組織風險評價告知管控。同時,按照供應商管理制度要求,建立合格名錄檔案,重點對供應商的預審、選用、續用進行風險評價記錄,定期開展識別與采購有關的風險評價管理工作也要沉底。(作者:常州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王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