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社會普遍認為安全生產是一項純投入的事情,不做又不行,許多地方政府領導、企業管理者一想到就頭痛、頭大。其實,和許多基礎民生事業一樣,安全生產也存在巨大的產業空間。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安全產業產值能占到GDP的8%左右。而根據2010年的有關調研,我國僅占1.2%。
與環保產業、養老產業等一樣,安全產業需要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會形成穩定的市場需求,產業發展才會有空間、有動力。當前,安全產業的春天已經到來。一方面,全社會對安全生產事故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對安全保障設備、安全教育培訓等安全產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國家不斷出臺促進安全產業發展政策。2011年,國務院已把安全產業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產業。
對一些正在艱難尋覓轉型出路的工業地區而言,安全產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徐州正是抓住了這一機遇,實現了工業領域的自我拯救。2011年6月,徐州國家高新區與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聯合建設安全科技產業園,依托既有的科技、機械裝備優勢,吸納了數十家相關創新研發機構,迅速奠定了安全科技產業的發展基礎,目前園區產值已超過500億元。
回顧短短幾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安全產業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科技創新能力。徐州位于國家重要煤炭、鋼鐵生產集聚帶的腹地,安全產品市場需求巨大。更重要的是,徐州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已經形成,為安全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很快,國內首個“感知礦山”的安全概念就在這里提出,全國第一家礦山物聯網產業聯盟、國內第一個礦山物聯網示范工程也在這里誕生,科技創新成果及轉化效益越來越突出。
然而,國內安全產品集中在低端市場的狀況尚未改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弱點還很明顯。而近年來許多世界安全產業知名廠商又以一流的技術、產品和服務迅速在中國站穩了腳跟,占據了高端市場。這給國內安全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
當前,一些地方的安全產業園區已然嶄露頭角,山東、重慶等地還制定了相關發展規劃,但國家層面的統籌支持資源仍比較有限。安全生產事關基礎民生、影響發展質量,有必要盡快設立國家層面的安全發展專項資金,投向關鍵安全技術研究,推進安全技術和產品產業化,促進安全生產新技術、新成果、新裝備推廣應用,為安全產業發展再添一把柴。從社會發展的層面考慮,只有充分釋放安全生產的產業潛能,安全培訓到位了、安全設備配置全了、安全科技水平提高了,真正長久的安全發展才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