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PX支持者曾經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假如沒有PX,你是攝影愛好者?想記錄如畫風景?對不起,我們無法生產膠片片基;你想聽歌?你想給孩子聽故事?對不起,無法生產磁帶片基……你買不到玩具,你買不到便宜的襯衣,家里的下水管道會銹成一堆廢鐵,你還沒辦法方便地處理;你擁有的只能是發報機風格的電話;你家里的藥瓶,只能是不便攜帶的玻璃制品……
統計顯示,自1900年到2000年的100年間,化工領域合成或者分離出來的物質從55萬種增加到2340萬種,日常的衣食住行已經完全與化工業融為一體。其中,與PX相關的各種產品,已經包圍了我們的生活。
有人說我們可以不要PX,我們的祖輩沒有PX不也生活得很好嗎?但現代人肯定是回不到從前。我們對生活資料豐富程度的需求,意味著不能忍受衣柜里只有那么幾件單調衣服,手機最好能隔段時間換個顏色不同的外殼,裝修房屋時希望部分材料能夠一勞永逸……
有人也許說,即使沒有PX及其相關產品,肯定會出現類似的替代品。但是很不幸,迄今為止,PX的替代品,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有人說我們可以完全依賴進口PX,把風險留在國外。其實,如果完全依賴進口,我們進口PX的定價權將十分被動,下游的聚酯產品、紡織行業很可能成為“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還有一點,我們現在仍然需要PX下游產業鏈帶來的大量就業崗位。
人們穿著以PX為原料制成的衣服,高舉化纖制成的橫幅,堅定地反對PX的畫面,構成了一組矛盾,一個諷刺,一種遺憾。沒錯,當我們仔細梳理環環相扣的PX產業鏈,PX在我國市場的巨大需求,清晰可見。同時,假如沒有PX,可能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和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形成的巨大空白,也非常醒目。